我是工程師
基于馬志剛先生受邀在蘇州市德資企業專業技術資格聯合評審委員會及太倉市工程師協會所做的《我是工程師》主題報告的深入剖析,我們精心整理出四篇筆記。
在首篇筆記中,馬志剛先生深入探討了“工程師的定義”及其“在當今社會中的角色地位”,為我們揭示了工程師這一職業角色的重要性和價值。
在第二篇筆記中,他將進一步闡述工程師應具備的七個基本素養,為后續的工程師培養與評價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指導。
基本素養
1、學習、習慣、遷移
談及工程師的基本素養,從“學習”切入無疑是恰如其分的。這不僅源于技術領域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要求工程師不斷更新知識以應對職業發展需要,更是因為它深刻體現了工程師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應用。“學習習慣”是一種持續的生活態度,而“習慣學習”則是一種良好的方法論,我們可以解讀出兩重意義。
首先
首先,這是一種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將學習和讀書融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形成難以割舍的“學習習慣”。正是這樣的習慣,使得從學校走向社會的個體在知識的海洋中逐漸展現出差異。
其次
其次,這同樣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即對新鮮事物保持好奇的熱情,習慣性地采用結構性思維進行深入剖析,并有意識地探尋其中的奧秘。我們稱之為“習慣學習”。
然而
然而,僅有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方法(習慣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工程師還需要通過不斷地實踐,將所學知識(Knowledge)和技能(Skill)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Capacity或Ability)。這一過程,我們稱之為能力的“遷移”,正是通過這一過程,工程師才能真正成為創造價值、解決問題的高手。
2、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無疑是解決復雜問題、設計創新解決方案的堅實基石,而基礎理論則構成了這一基石的穩固根基。在研發、設計、深度分析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正如現代漢語學習始于拼音,英語學習基于26個字母,機械工程師在掌握了高等數學、普通物理、普通化學等基楚知識后,仍需深入探索機械原理、材料力學等核心專業知識。
這些基礎理論及專業知識,應該不輕易隨著時間進程而遺忘,是工程師基本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與時俱進,與新需求、新知識、新理念不斷結合,持續更新,從而不斷提升面對新挑戰時的適應力與創新能力。
3、洞察思考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面臨著從各種渠道獲取的海量、零散且可能不完整的信息。那么,我們如何能夠辨識真偽,洞察事物的本質?又如何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圖譜?這實際上是一個需要深度洞察與持續思考的過程。如果將“看”視作信息的物理收集過程,那么“思考”便是信息的化學轉化與提煉過程。
這種能力不僅需要在成長初期就開始培養,更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刻意練習與提升。正如古人所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反思和質疑,我們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豐富自己的內涵。而在工作中,面對各種現象和問題,我們同樣需要敏銳的洞察力,以探尋其背后的原因,從而做出更為明智的決策。
感謝觀看!敬請關注我們蘇州寶驊,下一期我們再見啦!